
最新临床数据显示:卒中康复启动越早,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理念。在霁达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76%的患者就在卒中发病后的六个月内启动了康复治疗。
该报告对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期间住院的卒中患者进行临床数据分析,发现他们经康复治疗后,早期巴塞尔指数(评定患者早期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率达到138.5%;其中发病6个月内接受康复治疗的卒中患者恢复良好,巴塞尔指数(评定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改善率达到36%,国际功能独立性评定标准指数(评定患者躯体功能、言语、认知和社会功能)改善率达到28.6%。



多维度分层级评估,精准问题精准方案
对卒中患者进行详细评估是发现功能障碍的根源,从而制定精准康复方案的重要前提。自2019年初,霁达康复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开始推进三级评估体系的使用。这套体系是霁达康复基于德国康复理念自主设计,从患者整体生活状况,功能状况和个体局部功能进行详细评定,涵盖了活动能力,独立生活状况,手功能,言语和认知等多个方面约20个评估量表及200多条个体化评估条目。
中国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康复治疗质控中心主任郑洁皎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脑卒中中心主任刘学源教授对霁达康复的创新理念给与充分肯定。他们表示,霁达康复作为德国先进的康复理念落地上海,又根据国内体制进行了优化和创新,值得业界同仁借鉴学习。
融合中德神经康复,为患者保持创新发展
霁达康复始终保持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服务患者。在将德国康复模式引入中国时,并没有采用完全照搬的方法,而是根据中国国情,人文特点,患者特点等进行了治疗手段,治疗标准,病人管理和科技应用等方面的优化与创新,希望为中国卒中患者打造行之有效的高品质康复服务。例如将功能康复和趣味性活动有效结合的团体治疗,工作及生活情景康复,多学科核心团队会议制度,康复专案管理,标准化康复治疗。

舒乐博教授
目前,这几种言语治疗方法尚未在国内得到普及。以旋律音调疗法为例,因为在英语语境下创建,应用于中文语境时需要融入当地的旋律与语调,这对临床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旋律音调疗法在霁达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已经进入临床测试阶段。

言语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彬,&侯宇峰.(2014). 脑卒中患者失语症研究进展. 中国老年学杂志,(5), 1435-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