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MBM课堂掠影 | 解构“蛇吞象”的产业布局
小公司以少量自有资金撬动外部融资,收购市值数倍于自己的大企业,这种“蛇吞象”的操作既可能缔造传奇,也可能因风险控制不当令自己陷入困境。1988年“收购之王”KKR以几千万美元自有资金,运用各类金融工具筹集数百亿美元,收购美国烟草巨头RJR。虽然顺利完成收购,但收购后的RJR背负巨额债务,叠加烟草行业衰退等冲击,KKR退出收益率仅6%,远未达预期。
以这一经典案例为鉴,近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管理学理学硕士MBM《公司重组、兼并与收购》的课堂上,舒涛教授为同学们拆解了杠杆收购的底层逻辑与风险本质,解读这场资本棋局为企业管理者带来的深层启示。
01、什么是杠杆收购
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 LBO)就是“用别人的钱买公司”。收购方主要通过借贷或发行债券等方式,举债收购规模远超过自己的企业,并通过后续运作赚取较高收益。
通常来说,收购方动用的自有资金占收购金额的20-30%或更少,大部分资金来自对外募集,是一种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资本运作模式。

02、资本棋局:谁是关键玩家?
杠杆收购需要多方角色协同,包括以下核心参与者:
● 财务收购方
收购的主导者,通常是私募基金、投行等金融机构,负责尽职调查与风险控制。它既要摸清收购目标的家底,也要最终承担风险。
● 投资银行
收购的“桥梁”与“军师”,提供估值建议、撮合融资、协助后续资产处置。它既为收购方“找钱”,也协助实现后续收益。
● 资本提供方
提供资金的“金主”,包括提供有抵押贷款的银行、购买高收益债券的机构投资者等。
● 标的公司管理层
被收购公司的管理层通常会持有收购后公司股份,以确保平稳经营、降低风险。若收购由管理层主导,即为 “管理层收购(MBO)”,此类情形约占杠杆收购总量的20%。
03、理想标的:优质“画像”拆解

并非所有公司都适合成为杠杆收购标的,课堂上,舒涛教授对案例条分缕析,总结出了优质收购标的的6大特征:
1、拥有稳定现金流,能不断赚钱造血为高负债还本付息
2、具备稳定市场占有率,现有商业模式可以持续开展
3、经营效率提升空间大,利润率有望增长,更有可能实现高收益
4、后续投资需求少,收购方不需要在高杠杆的情况下继续大规模“烧钱”维持公司运作
5、可变现资产充足,手中握有应急底牌,万不得已可以及时抛售
6、管理层稳健专业,能引领公司顺利完成交接棒
结 语
杠杆收购不仅是资本游戏,也是牵涉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收购方需理性评估目标估值和偿债能力,避免盲目参与高风险并购;尤其需要对被收购企业进行深入尽调并明确价值创造逻辑。
舒涛教授强调,成功的杠杆收购依赖于企业能否实现长期价值创造,而非仅靠财务技巧。理解杠杆收购逻辑,理性利用资本工具,学会平衡资本与实业,才是复盘此类交易的关键。
招生动态
MBM2026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具体面试时间及安排请以MBM项目官方邮件通知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