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欢迎访问商讯网
创业中心
当前位置: 商讯网 > 创业中心 >

王秀娟 大街网的中国版LinkedIn之梦


投稿: admin  2013-10-16 15:38:45  来源: 金融界 我要评论(0 ) 访问次数 

  慢车道

  在千橡,王秀娟的职业生涯攀上了最高峰,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她做到了极致,晋身千橡高管团队,分管过千像几乎所有方面的工作。

  但理想不死的人,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闲得住的人,将近10年的互联网从业经历更是加剧了她“爱折腾”的特性。

  于是,她选择了单飞,带着她在互联网领域中10年的积累,创办了大街网,从一开始,就梦想成为中国版LinkedIn的职业社交平台。

  “出来做大街其实有多方面原因,投资机构一直想让我出来做点事,要投我,另外就是你所说的天花板”,而她认为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在互联网这么多年了,总想有一个自己从头到尾参与,属于自己的事业。”

  2008年,大街网横空出世。

  与之前在ChinaRen、千橡等不同,大街网从2008年创立至今,用户数量仅在2500万左右,这与之前王秀娟在ChinaRen以及千橡那种快速推进的模式有点相悖。

  而就是这2500万的用户,也是过去2年才发展而成,在2008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内,大街网从一个想法加上王秀娟的信心,变成了一个初步规划完成的平台,“早些年BSNS这个模式是蛮被人看低的,包括我早期的天使投资人,也直言是投我这个人,对于BSNS模式并不太看好”。

  “但是我坚信这个模式,因为这是一个有实际需求的模式,尽管慢,但我坚持了下来”,王秀娟再度点燃一支烟,或许直到现在大街网已经进入了一个快车道的发展,她依然寂寞,因为职业社交所受到的质疑依然很多。

  但她一直在坚持,或许期待着大街网能有如LinkedIn一般,在积累5年后能够迎来厚积薄发的时机,她的这种坚持的本质与她本人的经历密不可分。

  大街网的内部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去年的某个马拉松比赛上,王秀娟和大街网的某个体能十分出众的同事一同参赛,结果王秀娟坚持了下来,而那位同事却没能跑到最后。

  “我小时候身体不好,所以经常练长跑,围着我们那个小县城的山跑”。练长跑的人身上几乎都有这样一种从不放弃的品质。

  过去的这5年中,大街网将大量的精力投放在了积累有关个人和公司职业信息的庞大数据 库上,耐得住寂寞,一路的坚持,才迎来了厚积薄发。

  “大街早几年孤独但稳定的走起来了,而现在,我们要开始跑了”,王秀娟坚信,“中国的职业社交时代已经到来了,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时代,也是一场商务人脉的革命。”

  为了等待这个机会,她坚守了5年,亦或是当初刚刚进入ChinaRen的时候便在等待,这15年里王秀娟收获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在访谈过程中,她数次敲打自己的左臂,不知是习惯,还是此处曾有过伤疼。

  一个简单的缩影,对于大街网更多的付出或许只有她本人清楚,但她的目光依然坚毅,精神依然高昂。

  围绕着职业社交,大街网的产品正一个接一个地推出,大街网已进入加速度。

  但是大街是否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亦如LinkedIn从Facebook、Twitter周边突出重围一样,也从微博、微信、人人等社交巨头周边杀出一条血路,依然被外界所怀疑。

  在职业社交领域,中外文化相差甚远,比如,在海外,企业领袖们可以和许多业界之人进行平等沟通,但在中国,却是有着超强的“阶层意识”;再比如,在海外,人们在网上就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而在中国,如果没有在一起聚过会,吃过饭,却是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

  在中国,熟人关系一直是亚文化中的广泛存在,这种存在,决定了职业社交尽管慢,但却是一个硬性的需求。

  但王秀娟相信,大街网一定能够成功,“原来在中国所有人都说用户不会用真实的姓名在网站注册,不会把线下的熟人关系搬到网上,但现在成功了,所以说没有什么绝对的,只要大街网足够优秀,本土化的职业社交在中国也一定可以成功。”

  不仅仅是能够成功。她还引用的马云 的话,“Ebay如同海洋中的大鳄,而我是扬子江的鳄鱼,如果在海里,我可能赢不了,但在扬子江,我稳赢!”

  “在中国,我们能做出中国特色的第一职业社交平台,我们一样能超越LinkedIn!”王秀娟话锋一转,“你看,再过一段时间,我可以带你去看香山红叶,确实美不胜收,现在还有些早。”

  是啊,满山的红叶,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分享到:  
20.9K
栏目导航
热门标签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