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欢迎访问商讯网
大数据
当前位置: 商讯网 > 大数据 >

深度报道 从大数据中找寻蛛丝马


投稿: huzeyin  2013-10-15 21:49:34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0 ) 访问次数 

    编者按 作为时下“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时髦词汇,“大数据”在不同领域总是被不断提及。对于传统的深度报道来说,在实际操作中,深度报道又该如何务实地使用和依靠大数据?10月12日~13日,在由中国青年报社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深度报道研讨会上,来自业界的专家学者、一线记者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

    “原来记者95%的工作都是在与人打交道。但随着数据新闻技术的成熟,可能30%的工作量会转移到人与文本数据的打通之中。”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的这一判断,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和调查记者的认同。

    的确,大数据正在改变着记者固有的新闻调查模式,也对当下做好深度报道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客观来讲,大数据其实并非如很多人想象的那般神秘。那么,记者在深度报道中究竟该如何看待和利用大数据?

    从哪里寻找数据

    谈到“数据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指出,政府公开的信息数据是一个重要的数据来源。对于这一点,美国彭博新闻社执行主编、彭博社亚太区总编辑李米勒(Lee Miller)也持相同观点。在他看来,绝大部分记者在进行数据挖掘时都是基于已经公开了的数据。比如,政府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公司在官网上发布的公司财报。“作为一个记者,你的工作并不是要从那些秘密的信息或者数据里面去发掘。记者有必要从公开的信息中发掘对自己有用的数据,这也是所在媒体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超越其他媒体的关键。”

    “可是,中国有多少深度报道记者能够看懂政府、公司公开的报表?政府公开的年度预算和决算到底有没有记者仔细去看,并且把这些数字和过去做比较?”张志安抛出的问题让很多人深思。张志安直言,很多记者并没有耐心去看数据,看报表时更多的是看“三公”消费等几个公众普遍关心的数据,而不去看别的公共开支中的数据,挑数据过度追求眼球效应和社会化思维。此外,深度报道记者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为法律依据,向政府申请数据的意识整体上还不够强。

    “网络挖掘的海量数据、公众爆料的众包数据、记者通过不同渠道爆料得出的数据,也都是深度报道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张志安说道。对此,沈阳分析指出,记者在做深度报道时搜索到的相当多数据都来自于移动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随着人们大量的时间消耗在这些媒体上,最原始的原生信源不断地出现在微博、微信、QQ空间、人人网等媒体上。但这些数据来源是离散的、孤立的,需要记者把人和文本打通”。沈阳说道。

    透过数据能看什么

    在沈阳看来,大数据实际上就是一种电子印记。可是,记者透过这些电子印记究竟能够看到什么?毕竟技术化的数据搜集并不难实现,难的是对数据背后的意义挖掘。

    对此,张志安建议深度报道记者要看到庞大数据背后的简单特征、看到隐形数据背后潜藏的事实、看到复杂数据背后的意义关联。“今年上半年,我们和美国麻省理工开了一次国际研讨会,会上讨论了很多关于数据新闻的话题,我听到最多的是透析数据、洞察数据。对读者来说,你给他那么多数据没有用,他在乎的是,你是否帮助他洞察了数据背后他所不知道的新闻事实和客观事件。”

    沈阳认为,记者在大数据中进行搜索,可以沿着搜索链进行信息真伪的辨别。他举例说,对于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垃圾的问题,很多人都在讨论中国人的素质是提升了还是降低了。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看,首先要把历年来所有关于天安门广场上垃圾的深度报道梳理出来。结果发现,有的是谈到升旗仪式的垃圾量,有的是说黄金周的垃圾量,有的是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仪式上的垃圾量,随后会发现垃圾问题还有天气的原因,雨天和晴天不太一样。“把这些数据全部整合出来,我们很难得出垃圾和人之间数字的关联性。我认为,记者在做这种涉及数据的深度报道时,其实都可以使用这种数据新闻的分析方法。”

    对于张志安和沈阳提到的“关联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表示,大数据时代建立在相关关系基础上,因此,相关关系就成为数据新闻的出发点。“我们要找到这种相关关系,如果节点找对了,你就可以做出很好的报道。”此外,陈昌凤分析认为,数据新闻还具有预测和寻找规律等特质。李米勒对此也表示,数据挖掘是分析数据,并从中寻找趋势、规律或者结果。“数据挖掘可以用来预测未来、发现过去的规律,可以把数据按照你的需要归纳成不同的组,可以展示活动和事件的先后顺序。”

    数据新闻怎么去做

    很多记者的长处是与文字打交道,并不擅长与数据、报表打交道。对此,李米勒建议,记者首先不要对数据感到恐惧,所有记者其实都能够很好地做数据发掘的工作。

    那么,数据新闻究竟该如何去做?李米勒表示,数据挖掘的宗旨是以数据的形式呈现信息,让读者明白数据背后蕴含的意义是什么,因此更重要的是把数据进行简化。如果给读者呈现的数据非常复杂,让他们无法理解,那么记者的工作毫无意义。张志安表示,对数据进行采集之后要进行过滤、清理,然后通过讲故事等方式进行可视化呈现。沈阳表示,如果要做人物的深度报道,记者可以在谷歌趋势中搜索人物的全球关注度,可以在国外某个社交网站中进行分析,深度报道中还可以利用大量的人物关系进行分析和聚合。

    “你总会在挖掘数据的过程中得到一些令你惊喜的结果。”但李米勒直言,记者在做深度报道时一定要时刻保持警醒,始终要对自己获得的数据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因为无论是谁提供的数据,无论是政府部门、专家学者,还是公司首席执行官,他们都可能以自己习惯的方式来提供给你,而这些数据未必是正确的、对你有意义的。对于李米勒这种“怀着质疑之心”的观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也认为记者在面对数据时要谨慎,“在互联网信息真伪难辨的情况下,不能做鼠标记者,不能根据网络热点信息写新闻,而要对网络信息去伪存真,为网民情绪扶正抑偏”。

    在沈阳看来,大数据时代给深度报道带来3个要求——精准、精确、精巧,因此,对做深度报道的记者来讲,既要有理性思维,同时又要有深刻的人文关怀。这一要求,对大数据时代的记者来说的确值得认真思考。

分类: 大数据   关键词深度报道数据找寻
分享到:  
20.9K
栏目导航
热门标签
图片推荐